2014年2月16日覆宋城羅素梅信
城兄,羅老師
你們好!
我分享你們的旅遊心得與怡悅。令愛十年前獲新西蘭居留權,至今仍在中國。定是發揮其中國文化背景與雙語能力擔任了政府或大企業的業務代表,可喜可賀;因為在美國和加拿大倘若不是上述特例獲允超期在境外的人,雖有居留權而未歸化為公民,出國境超過六個月就被取消長期居留權。
關於令外孫的學業選擇,我的淺見如下。1980年代末期上海《解放日報
內參》透露了華東師範大學中年教師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病倒甚至夭折,其病因與環境污染有關。這促使許多大學教師決心離開上海,儘管上海的文化條件在國內屬於前列,當時深圳以其污染較少且待遇較好而成為熱門選擇目標。最近此間報導中國大陸消息較克制的《世界日報》等報刊登載了北京工業污染物遮天蔽地而許多人遷出的消息,附帶也透露了深圳的污染日益嚴重已非三十年前新建時的狀況,令人擔憂。從保健的角度考慮,令外孫赴新西蘭就學是有益的。我在上海曾患腎結石。上海的水中化工污染超標200倍,我那時在儀錶工業行業工作,參與過檢測自來水的水質,故得知這一嚴重狀況。由於水質惡劣,病源未除,我的治療效果甚差,並且腎臟受損嚴重而醫生誤診為活不長的慢性腎炎。我離開上海後病狀竟不藥自癒逐漸消失,可見消除病源的重要,應了“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這句話的道理。
若從學業本身來考慮,到新西蘭上初中有助於掌握各學科的英語詞彙,比在國內自己研讀英文版的參考書省力;但需要同時參閱對應學科的中文版書刊纔可能完全達到掌握英漢雙語的程度。至於學習的難度在中學的數理化方面中國大城市與國外的差別不大。差別較大的是社會學科的政治歷史等,原因自明無需贅述。
令外孫赴新西蘭是獨自一人還是有長輩照看?獨自生活需自己料理生活瑣事會減少了鑽研學業的時間。另外,新西蘭的社會環境中難免也有不認真學習甚至染上吸毒等惡習的不良青少年,有長輩照看督促可避免交友不慎與學習上的鬆懈。當然,以貴府的深厚教養,孩子到上中學的年齡能夠自律而不至於出問題。我在美加兩國所見自毀前途的華人青少年多半是出於父母文化教育程度低的家庭。
孩子赴新西蘭前,您二位不妨先在大學圖書館找一下英國伊頓公學的課程設置內容,讓孩子課外閱讀時自己補充以避免名校與一般學校的差距。在自然科學與數學的教學方面各國都與時俱進趕上科技發展,但語文教學中外從上一世紀後半叶以來都呈下降之趨勢。若是孩子將來以文科為業,則需給自己立一個高於學校一般平均要求的標準。在外語教學方面,新西蘭與歐美的側重不同。由於人文地理因素,歐美國家除英語外重視拉丁語,法德俄語及西班牙語的教學,而對中日馬來/印尼等東亞東南亞語言重視不夠,而新西蘭則前者後者都重視,對孩子掌握外語比在歐美國家有利。
在課外閱讀的書刊選擇方面,您二位可對孩子作些指導,以使他收事半功倍之效。例如解析幾何這一科目Loney編著的老書Analytic
Geometry
(另有Solution單行本),其中有不少難題解法,把其中的習題認真做一遍就會覺得當前的教科書中的習題做起來不再有困難。上世紀上半叶日本出版的《算術學解法辭典》,《代數學解法辭典》,《幾何學解法辭典》,《三角學解法辭典》,都有中譯本,國內“文革”後曾重版,對孩子也甚有助益。英國出版了已近百年的Self-Educator
覆蓋了高標準的中學生應掌握的學科常識,但較簡約,宜把它作為大綱而得到需儘早掌握的知識範圍去尋找更詳細的教材。Encyclopedia
Britannica
已有漢語譯本,其條目闡述精細,可經常瀏覽以擴大視野。但該百科全書對於尚未充分瞭解知識體系的初中生來說較艱深,學生自己不容易把分立的條目內的知識在腦中整理成完整體系,因此可作備查之用。最好是從通讀多卷本而有完整故事或小題目可成獨立篇章的The
Book of
Knowledge開始複習和補充學校課內傳授的知識。其內容與行文方式和插圖足以增加趣味激發求知欲。學生一旦有了強烈的求知欲,教師和家長就不必太操心督促了。
另外,在學習時需適當突破教科書的體系。例如初中生可以先閱讀在高中第三學年纔學的物理學的《物質結構》這一章,雖解其中的計算題程度尚不夠,但概念還是可以理解的。有了物質結構的概念之後再去學習化學(包括初中與高中的教材)就會理解元素週期律的成因,記起元素性質來就能舉一反三地類推而不必乏味地死記硬背。
以上課外閱讀方法也適用於在中國國內的學生,只是須加快學英語。您二位是外語專業的教師,後輩有滿足這一要求的條件。也許相關書刊需托人在上海或香港購買,在國內其他地方不易買到。
倘若是決定在國內上完中學,則中文更能提高和鞏固,而且·更能體會社會生活的複雜與生存奮鬥之不易,今後出國會更珍惜新的優裕環境,並且生發同情和幫助弱者的善心。當然,這是就你們這樣的家庭教育出來的覺悟了的孩子而言,家教不良而思想境界低的孩子卻會由於自己遭受過艱難困苦而變得自私鑽營冷漠無情。無論是在國內或國外都要讓孩子把中文學好,因為我們是中國人,而且國外社會在我們作貢獻時往往指望我們發揮中文與中國文化背景。1977年秋季復旦大學英語系主任(國民政府時期曾任中央大學教授)楊豈深先生主持對我的特別考試,他除了考我外語還要我用古漢語韻文賦體寫自傳,他對我解釋這樣做的原因說“我們是中國人,首先要為祖國服務,不宜中文太差,而且中文學好了再學外語就能較充分地對漢語和外語作詞語概念及義素(semanteme)和語義場(semantic
field)分析對比,有助於更快更精確地掌握外語”。國內當前的中小學語文教學對於字的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這古代稱為“六書”的文字學知識不夠注重,更少用音韻學指導中小學的學生,這是語文教學方法上的嚴重失策。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語文專家張志公先生曾有專著論述傳統語文教學的優點。前輩的作家們在上中小學時用古漢語(即文言文)作文的遣詞造句能力超過當今大學中文系的研究生這一事實便足以證明傳統語文教學方法的優越了。為了迅速提高中文水平,可讓孩子閱讀王力編著的四卷本《古代漢語》。這書雖是大學教材,實際中學生可以用來自學。我上中學時語文老師沈延國先生就推薦我們讀王力的專著。沈先生是文字學家民國元老章炳麟(號太炎)先生的義子,曾就學於章先生開辦的國學專科學校,他在1950年前是上海光華大學(今華東師大)教授,英漢語均佳,因政治上受打擊降職到中學管理圖書,多年後纔讓他教書,我們中學生因他的遇禍而得福了。在他的指點下,許多學業底子差的學生都迅速提高而考上了錄取標準較高的北京大學等名校。這驗證了“名師出高徒”這句老話。我轉述恩師沈先生使我們得益匪淺的經驗供您二位指導孩子時參考。
我在您二位業有專精而且年資長久的老師面前談以上這些,未免有班門弄斧之嫌,只當是拋磚引玉吧。
專此 並頌
闔府均安
 |
2014年2月16日敬覆 |
追述: 英國早已傳諺語,道理是所須切囑:
“甲進補品利健康,對於乙方成毒物”。
同一訣竅因人異,防止僵化纔無誤。
治學基礎在勤奮,然後軌範為佐輔。
激發興趣有奇效,借鑒足以增速度。
志向境界化動力,累積知識不停步。
申雲:
請用你的專長從兒童教育的視角也給羅老師一家人出出主意,以便他們決定她外孫的求學地點,俾集思廣益。請把此信與你的信一起發給羅老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