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互用功有助於見性明心
佛經包含的“依正莊嚴”原則,及“有為法”,“無為法”之相輔相成,以及“自度度人”等,都完備地教導我們要內省昇華與除妄淨外並重,宽猛須相濟,嚴慈皆共效。無一可以偏廢。關鍵在於導向正途,與人為善。律宗所用當頭棒喝,其目的並非傷人致痛,而是為了促使猛醒而得徹悟。這迺是極大布施,至巧培育,絕不可視為苛虐之舉。學習的效果難以一蹴而就,正由於我們常常會掛一漏萬而自己不覺得,望文生義而自以為已經領會。所以我深感學習修養必須終身不息,與時俱進。
古賢說“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不同見解之相互切磋討論,能使真理愈辯愈明。這樣做雖然形似外推,實際已經是內省。倘若沒有內省,就難以全面分析;沒有從外觀察就無法驗證。正因為佛教所提倡的修養方式辯證周詳,所以
孫中山說“佛教是哲學”,許多傾向於唯物論的自然科學家也承認佛教是於世有益的。試觀佛祖論道並不囿於獨自發議論,而是經常與諸尊者菩薩相互啟發,異義共析。中華古代曾有儒家與法家效用的爭辯而導致互補來改善治理,西方社會重視能人智士的意見與普遍民意的平衡,都體現了民主國家不避矛盾廣開言路以求解決而有利於社會與學術進步的做法。佛教本身的發展也同此理,史籍中已有許多記載而無需贅言。
方能達
2017年3月2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