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機研製的六大階段
作者; 金銀華,秋萍,顔亮
1950年代
以真空管作爲元件的計算機是由一大堆導綫,綫圈,與鋼鐵構成的巨大機械裝置,這整個裝置佔滿幾個大房間。那時只有足夠富裕的軍事單位纔買得起這樣的大型設備。
1960年代
人們以晶體管代替了真空管作爲計算機元件,而名稱爲中央處理機的主機逐漸進入商業市場。
1970年代
人們以含有幾百個晶體管的集成電路板創造出微型計算機,它的體積已縮小到一張大書桌那樣。
1980年代 包含幾千萬個晶體管的微型集成電路片使人們有了小到可以放入公文包的袖珍計算機。
1990年代
互聯網把幾萬個計算機聯結到統攝全世界的單一個網絡中。
2000年代
到處出現的計算機作業把微型集成電路片從計算機中抽取出來,這樣一來微型集成電路片就被廣汎應用於社會環境了。
【讀者評論】【北美洲】
方能達
科技發展不容易,從點滴進步開啓,
參與者群策群力,貢獻出千方百計,
必經受長久磨礪,方能有成效纍積。
電腦屬人工智慧,其功用顯然宏偉,
是極佳典型實例,輕鬆將辛勞代替;
政府之各級官吏,對人才務須愛惜,
否則應愧領厚祿,並受從高位罷黜。
8/7/20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