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淺談美國太空總署及其探索星空的歷程 中文通稱”美國太空總署”或“美國宇航局”的英文原名是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 直譯應該是“(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管理署”。中文的統稱只是為了敘述的簡便。該機構隸屬於美國政府,負責非軍事的空間探索與相關研究,儘管其探索和研究的成果有助於軍力的提高。雖然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已開始了航天器與導彈的研究,並發射遙控的飛彈攻擊英國首都倫敦,但美蘇這兩個超級大國尚未進行航天研究。然而,德國以航天技術研究加強軍力和帶動航空飛機之改進促使美英蘇等大國也把航天研究納入國家計劃。二戰結束後美蘇分別成了不同社會制度陣營之首,進入冷戰時期。專制的蘇俄出於征服世界並威懾國內民眾的目的比美國更早更多地投入了航天研究。因此,蘇俄在1957年率先發射了環繞地球飛行的人造衛星1號。美國政府感覺到了潛在的危險,便在1958年由艾森豪威爾總統下令成立了“(美國)國家航空與航天管理署”,下轄許多個研究站,實驗室,與空間(航天)發射中心,包括位於佛羅里達州卡納維納爾角的肯尼迪(一譯“甘迺迪”)宇航中心,位於得克薩斯州休士頓的約翰遜宇航中心,以及位於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射推進實驗室。 1960年代初肯尼迪當政時期,蘇俄利用卡斯特羅在古巴推翻了前政府而實行類似於蘇俄式的“社會主義”之機,嘗試在古巴設置針對美國的導彈,雖經美國政府強烈抗議後赫魯曉夫領導的蘇俄政府把導彈從古巴撤出,但這一事件給美國的刺激不小。蘇俄在1961年發射了第一艘東方1號載人飛船,尤里加加林是第一位宇航員。不久又發射了載著另一位宇航員基多夫的另一載人飛船。以上幾件事使得美國政府意識到有必要加快航空與航天技術的發展以資抗衡。此後同在1961年美國發射由艾倫舍帊德駕駛的飛船(航天器),並且約翰 肯尼迪總統確立了在十年內把宇航員送上月球登陸並安全地返回地球的目標。 1962年2月20日美國用“大力神”火箭推進的水星號飛船載著宇航員約翰 格林繞地球飛行了三圈。1963年6月蘇俄進行了包括二艘飛船的航天計劃。由瓦列里貝科夫斯基在東方5號飛船內創下了一人連續五天太空飛行的身體耐受能力記錄;瓦連金娜 捷列史科娃駕駛東方6號飛船成了第一位女宇航員。1965年3月阿列克賽 列昂諾夫完成了失重狀態下的空間行走。但後來美國的雙子星座飛行考察任務打破了以上記錄。由於飛行器故障,美蘇兩國在地面與空間都有人犧牲,其中美國方面有維吉爾格利索姆,愛德華 懷特,與羅傑 沙飛,是因1967年在阿波羅號飛船進行地面測試的時候發生了火災而在艙內喪生的。蘇俄的聯盟號飛船在1971年重返地球軌道時十一位宇航員喪生;在那次事故之前,聯盟號的多次空間探索飛行都成功地與空間站對接而創下了新紀錄。 除了載人飛船外,無人駕駛的航天探測器例如“軌道號”,“射程號”,與“測繪者號”都對阿波羅的月面着陸地點作了勘探。蘇俄政府雖然沒把人送上月球,但也用月球與月面行駛探測器對月球作了探索。1968年阿波羅7號進行了為時十一日天的繞地飛行,並在聖誕節那天用阿波羅8號作了繞月十天的飛行。阿波羅9號與阿波羅10號的在月面降落爲阿波羅11號在1969年的載人成功登月取得經驗而打下了基礎。 阿波羅12號的探索任務也是成功的,其月面着陸地點距測繪者3號僅600碼遠;但在1970年阿波羅13號的任務卻夭折了,那是飛行器在飛往月球的升天過程中發生爆炸而損壞了飛行器,是克服了巨大的困難以登月艙的不多燃料推進而飛返地球軌道。阿波羅14號在1971年執行勘探月面弗拉冒羅區域的任務未發生問題而取回了大批月壤樣品。阿波羅16號取回了213磅(96.6公斤)月岩。1972年12月阿波羅17號作了最後一次登月,在月面停留長達75小時。美國政府中止登月可能是因為擔心會與早已在月球上建立設施的外星人發生衝突。爲避免引起民眾恐慌,政府對此秘而不宣。 1973年美國發射了“天空實驗室”空間站,這是一種衛星式的空間倉,是專為宇航員在裡面連續長達幾個星期的生活與工作而設計的。這個空間站既是實驗室,又是其他航天飛行器的中繼基地。 無人飛行器對太陽系的行星作了探索,主要有水手號對火星,金星,和水星的探索,還有先鋒號對離太陽遠的行星之探索。蘇俄在對太陽系的探索方面也有許多貢獻,例如按照“金星航天計劃”發射了不載人的航天器去探測金星與金星附近的情況,並多次在火星軟着陸。蘇俄的金星探測器8號於1972年3月27日發射,7月抵達金星,在金星表面放置了儀器艙“繞行航天器探測器”系列曾對月球照相,又對行星際空間進行觀測。在這之前,蘇俄的探測器8號於1970年10月發射後,拍攝了月球和地球的大量照片;飛行器在火星軟着陸也獲得成功。1976年美國的兩個海盜號探測器在火星上軟着陸後都沒找到有生命物存在的證據。1977年的旅行者1號與2號揭示了關於木星與土星的新信息。 1981年美國發射了第一個可回收重復使用的載人航天器,即哥倫比亞號航天穿梭機。1983年薩麗 萊德等五名宇航員登上了挑戰號航天穿梭機,薩麗萊德成了第一位進入太空的美國女士。在1986年的第二十五次穿梭機航天任務中,挑戰號穿梭機在發射後立即爆炸,使七名乘員都喪生。羅納德 里根總統任命了一個委員會去調查事故原因,該委員會對太空總署那次發射決定提出了嚴厲批評,並且提出了多項在以後的探索航行任務中被採用的安全措施。 美國在1989年發射的麥哲倫號航天探測器於1990年抵達金星,並把金星表面的清晰圖像轉播到地球。美國於1990年發射的尤利西斯號探測器於1994年抵達太陽的南極上空。 近年來美國科學家對從火星上取來的隕石加以化學分析,發現其中存在着可以構成生命體基礎單元的氨基酸分子。隨火箭發射後降落到火星上的探測車發現火星極地與地表下仍有冰和水存在。因此,太空總署更充滿希望地繼續探索火星上是否有生命體存在。 美蘇兩國在航天與太空探索上的競賽與在某一程度上的合作對雙方都有促進作用。美國本着開放態度與對國家安全的自信心,與其他多國在相關於航天事業的研究項目上多有合作。這也是互利的。 大型高精尖端的科研項目之開展離不開卓越人才。美國在航天業上能夠於短時間內趕上並超過蘇俄,有賴於大膽合理地使用人才這一優良傳統。二戰期間主持美國原子彈研究“曼哈頓計劃”的物理學家費米來自交戰國意大利,但美國政府敢於任命他來主持其事。二戰剛結束時蘇俄忙於從戰敗國或原先被德軍與日軍侵佔的其他國家掠奪機器設備等物資,而美國卻利用那些國家在戰爭中遭受了嚴重破壞而美國本土未受到破壞的優勢設法吸引國外人才。這一棋高一着的做法加快了美國的提高,無怪乎肯尼迪有把握在1960年代初宣佈要在十年內把人送上月球。如今在美國太空總署所屬機構任職的有不同民族的人,包括華裔。與此形成對比的是一個在1950年代計劃爆炸美國駐日本大使館的日本極端份子被通緝後逃往中國大陸;這個人是一個機械專家。大陸當局雖允許他居留,但在工作上只安排他執教日語而不發揮他的機械學專長。美國第一位主管航天技術研究的總工程師是德裔的布勞恩,它是機械專家。機械是綜合性的設備,涉及多學科與多方面的技術,而航天技術更是如此,由布勞恩這樣的人擔任總工程師堪稱合宜之選。所以,美國的航天業對於對於管理學與領導科學都積累了可供借鑒的有益經驗。 美國對航天業雖設有一定程度的保密,但民主社會的出版自由與人員流動自由總難免導致一些泄密和公開傳播。中國大陸當局從未獲得與美國在航天業合作的機會,但中國通過國際書店(對國內稱“外文書店”)為各地的政府機構包括研究所和科技情報研究所以及大學等等訂購大批國外出版物,並由不公開的“光華出版社”影印大批國外出版的期刊與書籍。以代號命名的許多工業部設有“特種情報處”以公開和賄買的辦法收集情報。這正是中國大陸基礎研究與工業大大落後於美國卻能夠在起步晚的情況下研制了原子彈並成功發射了載人航天器的緣故。與美國不同的是中國大陸的航天探索主要是出於軍事目的。然而,從中國長期的歷史文化來看,中國大陸當局發展航天業以增強軍力未必有西方國家所擔心的向外擴張或侵略的意圖,其主要目的還是增強軍力來維持對國內的控制。可是,畢竟中國和美國政治體制截然不同,而許多航天技術可以轉化為軍事工業技術,美國政府不能不對中國大陸當局有所顧忌。所以,至今為止美國政府只允許大陸公費生到美國的軍事院校就學,而未曾與中國大陸官方建立航天事業的合作關係。
方能達 2016年11月9日
|
|
Copyright © 2015 www.inventionspopularize.com INVENTIONS POPULARIZE ORGANIZATION INC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