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與創造發明能力的關聯
我與鄰家的男孩子們上小學時在暑假期間往往做的一項遊戲是把麵粉包在手帕中反復沖水揉捏,直到把麵粉所含的澱粉都差不多沖洗掉而手帕內只剩下有彈性而且粘稠的一團麵筋,可以黏在長竹竿的一端,用來黏住位置高的樹梢上的鳴蟬的翅翼,把蟬捕捉到手。這棵樹是在小學校園操場的盡頭,與我們有七棟樓房的的大院草地只用一道兩米多高的籬笆墻隔開。有時踮起雙腳斜持的竹竿會因站得不穩和偏轉的角度大而失手跌進校園內離墻咫尺之遙的地上。我們並不需要繞遠路到學校大門口的門衛室去央求校工讓我們進操場去取回竹竿,況且暑假期間往往校門緊閉無人開啟,我們只需把編排成籬笆的扁平長竹條從觸及地面的底部往上抽抬幾根形成一個可容手臂伸進去的小洞就可以抓住竹竿了。竹竿是橫躺著的,必需把竹竿轉到與洞接近垂直的位置纔能夠把它經過小洞拉回來。在這一過程中,兒童的空間感知能力無意間得到鍛煉。當然這不宜作為正規的教育訓練方法,玩積木和球類運動等寓體育於遊戲的方法是家長與教師們很方便地經常採用的。
這樣的空間認知能力訓練對於兒童長大後學習繪畫,奏樂器,立體幾何學,機械製圖學,以及圖案設計,雕塑等等有賴於空間認知能力的學科與技能是大有幫助的。美國的音樂教育聯合會成員幾乎都是音樂教師,他們統計研究兒童學習奏樂的年齡後普遍認為開始學習奏樂得要早於十歲纔容易有較好的效果。德國都塞爾多爾夫市的研究者借助於醫用腦電圖機等儀器研究腦電波,發現了主管奏樂的神經中樞部位是大腦左葉的顳面,這與主管語言能力的部位重合。有神經學家推測這是因為人們在奏樂時自己給自己下命令採用符合樂譜的某一音調高低和速度,這就得要使用語言默念。從上世紀後期以來,許多研究者們都發現莫扎特的樂曲特別有助於增強兒童的空間認知能力,或許也與上述原理相關。
筆者幼年曾是弱智兒,後來變得聰明些,除了得益於語言學習外,也與兄長們經常收聽音樂以及身為音樂團體成員的姐姐每天長時間播放音樂和隨口吟唱歌曲所形成的信號刺激熏陶環境不無關係。不但人類聆聽音樂有快感,1940年代的報刊就已報道奶牛聽了柔和的男中音演唱都能增多產奶量。1960年代日本技術人員把人覺得優雅悅耳的樂曲用儀器作了升高音階的處理,用超聲波的頻率在海水中播放竟能使得大對蝦朝著捕撈船靠攏。英國生物學家達爾文早年未花時間聽音樂,老來竟失去了對於音樂美的感受力而使他無法以聽音樂來消解長時間用腦之後的疲勞,令他後悔不已。
綜上所述,為了增進兒童的空間認知能力而提高他們成長後從事工作的創造發明能力,家長們應盡早讓兒童接觸音樂。即使不是每個兒童都學奏樂器,至少可以讓孩子們聆聽優美柔和的樂曲,甚至可以在孩子尚未學會說話的嬰兒期就可以開始。這是已見於文獻報道和被許多人的育兒經驗證實了的。
 |
2016年6月22日 |
|
|
|